基隆位於台灣頭,自古以來礦產漁業資源豐富,且港闊水深是一個天然良港。基隆一帶漁港,位居臺灣東北廊帶的海岸線上,因為地理條件的關係,先民為了生計,大多從事傳統的漁撈作業,日據時期,基隆廳轄屬內成立了基隆、金包里、鼻頭、三貂等四個漁業組合。
民國前三年改稱為「基隆水產組合」,為基隆最早的漁業組織。
民國十四年,台北州水產會在基隆設置分會,民國三十三年基隆漁業協同組合與台北州水產會基隆分會合併為「基隆市漁業會」。
臺灣光復以後,政府積極發展漁業,依據漁業法及合作社法將基隆市漁業會改組為「基隆市漁會」及「基隆市漁業生產合作社」掌理漁業指導及漁業經濟業務,民國38年合併為基隆市漁會。
民國64年漁會法修正公佈,65年7月1日正式更名為「基隆區漁會」迄今。
本會現有會員4813人,由遠洋、近海漁船員及船東等三大類會員組成,現任理事長游日興先生、常務監事簡建輝先生、總幹事陳文欽先生帶領基隆區漁會處理各項重要漁業事務,服務漁民需求,並積極開創漁業新局。
漁業概況:
基隆市位於臺灣本島北端,原名雞籠,光緒元年,為取基地昌隆之意改為基隆。基隆三面環山一面臨海,位居海陸要衝,全市面積1,327,589平方公里,轄有和平島、中山仔嶼、桶盤嶼、基隆嶼、澎佳嶼、棉花嶼及花瓶嶼等島嶼,海岸線曲折,自古即為深水漁港,本市共有望海巷(望海巷漁港)、長潭里(長潭里漁港)、八斗子(八斗子漁港)、正濱(正濱漁港)、外木山(外木山漁港)、大武崙(大武崙漁港)等六個漁港,水域面積68萬平方公尺,現有大小漁船及舢舨624艘,包括總噸位50噸以上111艘,總噸位20-50噸74艘,總噸位20噸以下共439艘,分散停泊於七個漁港。20噸以下漁船之漁民都為沿岸世居漁民,20噸以上為近海及遠洋之漁船漁民,多來自全省各地區,流動性很大。
漁業種類方面,可分為遠洋漁業、近海漁業、沿岸漁業。
遠洋漁業-主要包括中大型拖網漁船,漁場範圍遼闊,包括大陸棚、東海、黃海漁區之底棲魚類,另有150噸至250噸拖網漁船參加中印尼漁業合作在印尼海域作業,作業時間80-150天,97年產量共18,197公噸,產值更達18億8仟多萬元,唯因經營不易,近年來已迅速式微中。
近海漁業種類繁多,主要包括小型單拖網漁業、延繩釣漁業、籠具漁業及棒授網漁業等,97年產量共13,605公噸,產值更達1,763,479仟元,作業時間每航次15-50天。
沿岸漁業由於經營資本較遠洋漁船經濟,經營者眾多,以棒授網、曳繩釣、一支釣漁業為主,撈魚苗、採藻貝類為輔,漁船設備較為簡單,漁獲有限,船主多隨船出海作業當天往返。